發表文章

范建得觀點:數位發展外,台灣不該退卻的綠色新政

圖片
  范建得觀點:數位發展外,台灣不該退卻的綠色新政 刊登於風傳媒 2020.10.02 2020年9月27日的媒體頭版表示:「政院改組,數位發展部見雛型,發展為主、監理分工」,相對的,在2020年6月1日,環保團體則沉重呼籲:「政府盡速成立環境資源部,因應氣候變遷」,因為這個組織再造的催生,已經延宕了20年。 是的,相對於早先的組織再造工作,數位發展部可說是一個相當快速的組織再造芻議。然則回顧2016年5月20日的蔡總統就職演說,其中強調;「我們也不會在防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議題上缺席。我們將會在行政院設立專責的能源和減碳辦公室,並且根據COP21巴黎協議的規定,定期檢討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與友好國家攜手,共同維護永續的地球。」然則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的第二階段管制目標迄未通過,而能源及減碳辦公室的執行長已虛懸多時,所提出的「能源政策白皮書」亦未見核定;至於攸關制定氣候政策與落實巴黎協定的權責機關:環境資源部,更是遙遙無期;甚至,這個氣候政策的願景已不再被蔡總統2020年的就職演說提及了。當然,數位發展部的快速問世,係因台灣最強的產業便是資訊、通信及電子科技相關產業,而人工智慧的競合,自然帶給了決策者期待;但一貫偏向經濟的台灣決策模式,此次似乎對於新冠肺炎(COVID-19)的衝擊下,全球綠色復興的趨勢未見具體回應,更對於韓國文在寅總統新近在聯合國以雙軌方式提出的數位新政(Digital Deal)與綠色新政(Green Deal)欠缺掌握。姑不論其他先進國家或地區的類似綠色復興(Green Recovery)是如何構思,但對應巴黎協定的後續實踐,以及歐盟邊境(關)稅的提出,藉管制創造需求,帶動創新,促成能源轉型、低碳經濟,進而提升國際經貿競爭力,寧非國家主政者應有之前瞻思維?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先生(Mr. António Guterres)便在2019年的年度報告中指出;「氣候相關的行動有助於引領我們的復興,其中包括投資綠色就又即停止對化石燃料的補貼、避免對於汙染產業的紓困,以及在所有的財務與政策決策過程將氣候風險與機會納入考慮。」 或許我們又會說國情不同,但是否請決策者願意先閱讀一下權威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2020年9月17日出刊,以「二十一世紀的能源:改變地緣政治的再生能源」為題的特別報告。我們相信,氣候公約或許是一場以

范建得觀點:受挫的馬德里氣候談判!機會正在流失的台灣如何定位自己?

圖片
  范建得觀點:受挫的馬德里氣候談判!機會正在流失的台灣如何定位自己? 刊登於風傳媒 2019.12.28 當馬拉松式的談判僅能達成細微的決議,著實令人失望」這是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對於馬德里會議的最佳註解,也是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 (António Guterres)先生的評價。自開始就命運多舛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締約方大會已經結束,這次大會的會期延宕,也創下了25年來氣候公約的新紀錄,歷經延宕超過兩天的最終協商,方才做出攸關IPCC所關切所剩11年拯救不可逆氣候危機的大會決議,但其結果卻令人失望。這次會議的重要性在於巴黎協定正處於2016年生效後,法定2023年第一次全球盤查的中間點,這也是將巴黎協定自協商模式轉為實施模式的關鍵年。 很可惜的是,一如大會主席智利環境部長卡羅琳納。施密特(Carolina Schmidt)女士,在最後很難過地告訴大家;他被告知(said),大會無法就國際碳市場交易之規則書部分達成共識,而我們正處於建置一個健全而符合環境永續要求的 市場機制邊緣後 ,我們進一步發現,在無法做出關鍵的巴黎協定第6條規則書的背後,更隱含了美國將在明年(2020)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的影響,澳洲、巴西等國,因固守其援用舊制CDM之額度來履行NDC減碳承諾之立場,已牽動了第4條NDC與第13條揭露義務之談判,引發這些原已商定部分的再起齟齬,也導致整個以第6條為核心的馬德里回合談判,必須延宕至2020年的第26屆英國格拉斯哥來完成,顯然人類因應氣候危機的關鍵條件,即正式實施巴黎協定的機會正在流失。 締約方幾乎無法信守承諾 本此會議特別透過所謂的2020年氣候進度追蹤工具( 2020 Climate Progress Tracker Tool )來追蹤締約方、城市、企業或其他組織或機構落實其承諾(pledges)的狀況。蓋因巴黎協定的落實,除必須取決於各締約方之NDCs外,更有賴其是否能依各締約方於2015年巴黎會議中之承諾,提升其減碳企圖或目標。蓋科學數據早已顯示,單依NDCs,非但不能達到控溫2C之目標,距離1.5C之期待,更是相距甚遠,而依據 IPCC之示警 ,我們距離不可逆的災難變化所剩時間不多了。 確實早在去年的紐約氣候高峰會議,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先生便一直在強調各締約方強化其NDC減碳承諾的必要,然則由

【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DGs :Climate Change Action

圖片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致力推動永續發展的美國普羅米修斯研 究院(Prometheus Institute)、臺灣環保署、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以及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 所合作 ,於(美東時間)20日下午在駐紐約辦事處舉辦「 永續發展目標:氣候行動」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DGs: Climate Change Action),探討如何落實「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 尤其針對影響發展至鉅的氣候變遷問題,作出積極因應行動。 駐聯合國代表團官員、 學者專家及相關國際非政府組織代表等百餘名聯合國社群人士出席, 討論熱烈。 新聞稿連結: https://www.mofa.gov.tw/News_ Content_M_2.aspx?n= 8742DCE7A2A28761&sms= 491D0E5BF5F4BC36&s= 79D9907FC75EAFC3

范建得觀點:莫為死者悲傷,請為生者難過

圖片
 范建得觀點:莫為死者悲傷,請為生者難過 刊登於風傳媒 2019.05.16 英國,這個保護個人基本權的發源地、維護人性尊嚴與自決權傳統之生命倫理源起地,竟然通過了以擬制同意(deemed consent)為基礎的器官捐贈法(Organ Donation Act)。所謂的擬制,在此係指「將某事物視同其屬於其他事物」(To treat (something) as if it were really something else)[1]之意思;也就是說,依據該法,迨至2020年起,全體英國公民,除符合三種除外(即18歲以下、死亡前欠缺了解制度變更之意義、死亡前未能在英國居住滿12個月),或已先行登出(op-out)捐贈計畫者外,不問其是否曾經表示同意,均將自動被視為同意參與器官捐贈。相信這個發展將在全球引發高度之爭議,畢竟它碰觸到了人權與人性尊嚴最根本的核心價值,而進一步細究其制度設計,其實仍然牢牢的扣緊了人權與倫理的核心—人之自決權(autonomy)。 自二次大戰以來,人類記取了不應濫用醫學科學來踐踏人權的深刻教訓,早在《紐倫堡守則》(Nuremberg Code)便揭示了一組人體試驗準則,嚴格制約像納粹於戰時對人類進行的不人道醫學人體實驗。至於世界醫師協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MA)更於1964年通過《赫爾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這個醫學倫理學宣言發展成為醫學用於人類的核心倫理價值規範,更是醫生誓約不可或缺的承諾。這其中,隨之衍伸的「告知後同意」法則(informed consent),便明白要求,凡病患或人體試驗中之受試者,均享有有說「不」的選擇或權利。且原則上,這種表彰自決權之同意是不可被代行或代為,也不能被推定(presumed)的,更何況此次英國器捐法用的是擬制。 然仔細審視英國推動此修法的邏輯,顯然透過成功的規劃,擺脫了口舌之爭,容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首先,個人對於其身體所擁有的自決權,固然體現於不能容許他人代行或代為支配個人身體之原則上,然則當民意調查顯示,雖有80%的英國公民支持器官捐贈,但卻僅有30%的人真正完成器官捐贈之登記時,顯示如何協助英國公民體現其良知與利他之心,並用以解決人體器官嚴重缺乏之現實問題,才是國家應有的積極作為,也才是能兼顧個別、分配與集體正義之決策

范建得觀點:離岸風電非關貴或便宜,該問的是價格理性與否!

圖片
范建得觀點:離岸風電非關貴或便宜,該問的是價格理性與否! 刊登於風傳媒 2019.01.28 隨丹麥的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宣布「終止執行合約」,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的願景及帶動綠能產業的擘劃頓受重挫。然則縱觀近月來的爭議,各方聚焦的重點似乎都在躉購費率該是每度電補貼新台幣5.8元還是5.1元的論述,以及其後延伸至中央(能源局)與地方(彰化縣)在費率核定(核可)程序上的權責歸屬。這些爭議甚至淪為圖利、瀆職等近似於政治口水的相互攻訐,實則,在2016年聯合國氣候公約下的巴黎協定生效,到去年底推出落實協定的規則書(Rulebook)以來,全球都在積極回應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地球危機呼籲,加強投入再生能源開發與部署以及相應的低碳產業轉型,並開始依據各自國家提出的「國家自定減碳貢獻」(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納入再生能源推動期程,以及透過後續的透明化規則,向全球揭示其對於減碳之承諾(commitments)。 對於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再生能源是全球永續、國家轉型發展的關鍵事務,台灣又如何能把這些問題縮小到價差、圖利與瀆職呢? 風電與太陽光電已是地球對抗暖化不可或缺的條件 目前在整個全球的再生能源推動方向上,掌握太陽光電及風電,已成為國際趨勢。依據二十一世紀再生能源網絡(Renewable Energy Network for 21st Century; REN21)的2018全球再生能源狀況報告(Renewables 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1]誠如下列圖表所示,2017年全球新增電力裝置容量中,有70%是再生能源,其中在不包括水力的1081GW中,除太陽光電的402GW外,就是風電的539GW。 圖1,出處:Available at: http://www.ren21.net/gsr-2018/pages/summary/summary/ 「做中學」,或有成本與外部成本是大家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回顧台灣的能源發展政策綱領(106年4月修正)以及2025年的能源配比,亦同樣以太陽光電(20GW

范建得觀點:咫尺之遙─台灣該如何看待為德不卒的巴黎協定規則書

范建得觀點:咫尺之遙─台灣該如何看待為德不卒的巴黎協定規則書 刊登於風傳媒 2019.01.04 失去靈魂的巴黎協定規則書? 就在12月15日,在波蘭的卡托維茲(Katowice ), 巴黎協定 開啟了全球氣候行動的新紀元。其實,聯合國秘書長辜特瑞先生(Mr. Guterres)在12月12日第二次會到會場化解僵局時便已表示, 「卡托維茲必須是決定開啟巴黎協定承諾的破曉之地」 ,而在某種程度上,196個締約方和超過18,000個與會者見證了這個黎明,雖然一如卡托維茲那些天新雪初降的黎明,這個第二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24)的結果,總顯得遲緩而帶些晦暗。 歐洲媒體EURACTIVE直指:「 締約方就巴黎協定規則書達成共識,但失掉了企圖心 (“Nations agree on Paris agreement rulebook, fail in ambition)。 更有甚者,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甚至以鄙夷的口吻,質疑: 「在卡托維茲偽造出的巴 黎協定規則書,其內容究竟如何? 」(“What is in Paris agreement rulebook forged in Katowice?"這也印證了這個讓波蘭大會主席米歇爾.柯悌卡先生(Mr. Michal Kurtyka)自講台雀躍而下的大會成果,仍將面臨許多的不確定與挑戰。 該怎麼看待COP24之所得 在此次會議自始至終給予密切觀察的Climate Home News的最後綜整評論中,給了COP24一段十分中肯的評價:「…近兩百個政府通過過了讓這個歷史性包裹決議議付諸行動的規則, 但卻未能強力促成更快速的減碳 。」(“… nearly 200 governments agreed rules to put the historic pact into action, but failed to make strong push for faster emissions cuts. )確實,或許COP24給我們的是一個有得有失而未盡如人意的成果。 在得的部分,不可諱言者,這個突破僵局而獲得的可貴成果,代表了一種多邊主義價值的實現。以近年來飽受庶民與孤立主義困擾的歐洲為例,更是感受深刻,其氣候行動與能源委員會委員Miguel Arias Cañete先生便表

范建得觀點:氣候公約的危機再現——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范建得觀點:氣候公約的危機再現——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刊登於風傳媒 2018-12-13 巴黎協定的關鍵回合談判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氣候公約)正在波蘭的卡托維茲(Katowice),一個以產煤著稱的城市,召開其第24屆的締約方大會(COP24)。大會的主軸首先放在對於IPCC於十月提出所謂1.5特別報告的重視,畢竟這是落實巴黎協定的科學基礎。其次,則特別表彰了國際金融界對於其合作並調整貸放款項的組合,以配合巴黎協定之需要;目前由ING、BBVA、BNP Paribas、Standard Chartered 以及Société Générale帶頭簽署的承諾書(commitment letter)已組合出高達2.4兆歐元(但CNN指出民間是不夠力的)的融資規劃,這是填補落實巴黎協定減碳目標所需資金缺口的必要民間及市場參與。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女士隨之強調了多邊主義在推動全球氣候行動上的重要性、氣候公約大會主席,波蘭的環境部長Michał Kurtyka先生則表示,這是2015年通過、2016年生效的巴黎協定能否落實的關鍵回合談判。[1] 是的,科學基礎、強化財務、多邊協力,正是此次會議要完成巴黎協定規則書(Rule Book)讓氣候公約落實到執行層面的關鍵支撐。但是,就在各方花費過去幾年,並期待完成規則書(Rule Book)談判之際,許多攸關巴黎協定未來的本質性問題相繼浮現。整個情境仿若2009年哥本哈根回合談判(COP15),在全球期盼即將展開後京都時代時,中國帶領發展中國家步出會場,導致會議停滯直至2015年的巴黎會議般。 非洲國家的負面反應有如2009年哥本哈根發展中國家的杯葛 就在第一週會議結束,大會準備提出第一版的最終規則書草案之際,非洲代表Mohamed Nasr卻表示,他代表54個非洲國家,拒絕接受將提出的規則書方案,並要求讓草案重新回到大會來討論。瞬間,規則書的討論似乎又回到了原點。紐西蘭的Climate Home News稱此為「週末的戲碼」(Saturday Drama)[2]。 IPCC報告代表的氣候公約科學基礎遭到弱化威脅 在另一方面,嚴重關切IPCC特別報告將促成去化石燃料的趨勢,進而嚴重影響其利益的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俄羅斯及科威特,則拒絕由馬爾地夫帶頭之島國聯盟所提,將大會對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