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迎向氣候公約「斐濟履約動能」將開啟的新秩序

迎向氣候公約「斐濟履約動能」將開啟的新秩序 刊登於風傳媒 2018.03.03 台灣不該再被視為一個孤獨的旅人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3屆締約方大會(COP23),展現出了接續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的企圖心,且在相對自信的氛圍下,呈現出一種逐漸走出去年川普尋求退出或重新談判氣候協議的震盪氛圍。具體而言,此次大會的成就主要呈現在3大方向;即「完成巴黎規則書的建置」、「強化對話機制」及「促進全球參與」。對於台灣而言,在備受國際矚目的非核家園政策前提下,雖然同樣在「氣候公約的在地化」、「透明與公開」、「中央與地方乃至民間的參與」,都也有不錯的表現;然則被公約長期遺忘的感覺,加上徳國看守協會(German Watch Institute)每每給外貿導向,能源及産業結構轉型困難的台灣,一個最後段班的評分,譲國人在面對氣候公約的發展時,20年來,總還是猶豫著要不要去擁抱它。畢竟,誠如此次德國之聲在訪問環保署李應元署長時所指出的,目前台灣已幾乎成為唯一世上無法正式參加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國家了。 然則即便如此,歐盟甚至美國,卻不讓台灣這個第18大貿易國、德國看守協會眼中的第7大風險國,便能因此享有許多國人所期待的僥倖;從政策到立法,以至於現在的APEC或其他經貿舞台,台灣的氣候政策,總不斷的受到關注與壓力。而今,COP23通過的「斐濟履約動能」(Fiji Momentum for Implementation),透過其強調程序正當性的諸多決議,已逐漸形塑出新的國際氣候秩序,而面對以脫碳(coal phase out)及全球擴大參與為主軸的國際政經趨勢,台灣及國人又該如何去看待其發展? 極端氣候引致的天災地變將成為常態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天災地變卻已成為常態!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在11月15日的COP23的高階會議開幕式上指出:「在京都議定書20周年而UNFCCC邁入第25周年的今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提出的排放落差報告指出,目前的承諾只能達成所需目標的3分之1,達成升溫2度以內的機會將在20年以內消失、亦可能消失的更快,而升溫攝氏1.5度以內的機會甚至只剩5年,我們至少要在2020年削減25%的排放總量。」然則目前臺灣的第一階段管制目標,則僅能削減以2005年為基準排放量的2%。 確實,氣候變遷已經明

范建得觀點:是在地化還是國產化?離岸風電的發展迷思

圖片
范建得觀點:是在地化還是國產化?離岸風電的發展迷思 刊登於風傳媒 2017.10.09 壹、背景說明 隨我國四年風電發展計劃的核定,預計陸域風機裝置容量目標4年內達800MW(百萬瓦),再增加120MW,選定彰濱崙尾區、澎湖及台中加裝約50支,海上風電含3座示範風場將達520MW,離岸風電首波裝上百支,可在4年內吸引民間投資逾1,000億元。確實,離岸風電在台灣的大力發展,目前已吸引包括:丹麥丹能、德國WPD、美國北方電力、澳洲麥格里集團、英國玉山等籌組投資團隊積極投入。然則按照現行國內外廠商為搶離岸風電商機,已經就第二階段的潛能開發向經濟部提交文件備查,並於新近進入實質環評審查的裝置容量來看,已逾10GW,遠大於2025年政府規劃之3GW目標。準此,我國真正能期待帶動綠色產業在地建設並創造就業的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其存在價值備受質疑。相對於此,由於潛能開發計劃的實質環評正式啓動,在所謂「大彰化4案」、「海龍2案」、「海鼎3案」共審的「由遠而近」共約6GW的聯席審查前提下,廠商提出了是否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最終取決於環評的質問,這種疑慮更隨新近環評僅通過兩案所引發的官、民爭議而白熱化。 姑不論這雙重的政策提問該如何去周全處理,當前迫切需要的,更在於如何解決離岸風電在前瞻基礎建設及5+2產業創新計畫中,其產業利益的在地化問題。經濟部長沈榮津先生,先前已在今(106)年8月24日代理期間表示;會請能源局訂出國產化關鍵技術項目,從外圍的葉片、鋼構等開始,逐漸深入到關鍵核心零組件及技術,例如變速器、發電機、開關設備等,沈部長進一步說明;希望在2025年可以進行到關鍵核心零組件國產化。他並強調:「只要政策明確,就能夠引導國內有談判籌碼」,至於最終國產化之目標,初估為70到80%之間。 據悉,政府前瞻建設中的基礎建設,已在興達港投入55億元打造海洋科技創新專區,培養海事工程人才的規劃,也會善用中鋼作水下基礎基地,並在台中港打造另一風電產業專區,以之為規劃組裝葉片的重件碼頭。換言之,一切看來極為理想。 然則,單單由能源局訂出國產化關鍵技術項目,加上由遠而近的主張,似乎和最終70到80%的國產化目標,容有太大的落差,那麼究竟沈部長的「政策明確」該當如何?我國究竟該如何在不違反WTO相關規範、促成跨政府部門協力、平衡環保與能源安全、

范建得觀點:走過川普震盪,我們也相信氣候政策能讓臺灣更偉大嗎?

范建得觀點:走過川普震盪,我們也相信氣候政策能讓臺灣更偉大嗎? 刊登於風傳媒 2017.06.18 幾億年來,地球以母親大地之姿,默默孕育出延綿至今的生態,而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迄今仍以對母親大地的掠奪為主,雖然經過反省,我們開始強調永續的理念,然則根植於科技主義的自信,蟄伏於資本主義的市場原則,這種掠奪持續,並已經觸及人類生存的底線,剝奪了後代子孫的存在條件。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正是人類開啓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之工業革命後的人為大規模排碳。經過了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嚴謹論證,以及在1992年的全球公私部門協力,以聯合國為名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正式通過,並成為表彰同年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最大成就。從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通過以來,舉世焦點均放在減緩(mitigation)排碳的壓力,導致該議定書遲致2005年2月16日才達到一般所謂「不少於55個締約方」、「締約方排碳量達1990年的55%」的雙門檻後生效。然而,直至京都議定書已邁入迄未生效的第二階段,美國卻始終拒不簽署,20年過去了,對於全球寄以厚望的巴黎協定,川普再次說:「No!」 川普Vs.馬克洪 一如預期,川普在6月1日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另一方面,中國與歐洲則聯手提早一天宣布將積極落實巴黎協定目標;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各界撻伐,以及對巴黎協定之未來的檢討。其實,回溯至5月中下旬,UNFCCC於波昂召開的第46屆附屬工作會議(SB46)期間,大幅縮小的而低調的美國代表團(從去年的44人到今年的16人),以及貫穿整個會期的UNFCCC袐書處預算討論(原訂2018年的預算分配為中國7.7%、德國6.2%、日本9.4%、英國4.3%、美國21.4%),幾乎已經確定了美國的退出。 其實,這種場景依稀相似,美國,只不過重複他們在京都議定書通過前後的再一次大國博奕而已。重點是,此刻法國的新生代總統馬克洪(Emmanuel Macron )說出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