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范建得觀點:氣候公約的危機再現——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范建得觀點:氣候公約的危機再現——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刊登於風傳媒 2018-12-13 巴黎協定的關鍵回合談判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氣候公約)正在波蘭的卡托維茲(Katowice),一個以產煤著稱的城市,召開其第24屆的締約方大會(COP24)。大會的主軸首先放在對於IPCC於十月提出所謂1.5特別報告的重視,畢竟這是落實巴黎協定的科學基礎。其次,則特別表彰了國際金融界對於其合作並調整貸放款項的組合,以配合巴黎協定之需要;目前由ING、BBVA、BNP Paribas、Standard Chartered 以及Société Générale帶頭簽署的承諾書(commitment letter)已組合出高達2.4兆歐元(但CNN指出民間是不夠力的)的融資規劃,這是填補落實巴黎協定減碳目標所需資金缺口的必要民間及市場參與。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女士隨之強調了多邊主義在推動全球氣候行動上的重要性、氣候公約大會主席,波蘭的環境部長Michał Kurtyka先生則表示,這是2015年通過、2016年生效的巴黎協定能否落實的關鍵回合談判。[1] 是的,科學基礎、強化財務、多邊協力,正是此次會議要完成巴黎協定規則書(Rule Book)讓氣候公約落實到執行層面的關鍵支撐。但是,就在各方花費過去幾年,並期待完成規則書(Rule Book)談判之際,許多攸關巴黎協定未來的本質性問題相繼浮現。整個情境仿若2009年哥本哈根回合談判(COP15),在全球期盼即將展開後京都時代時,中國帶領發展中國家步出會場,導致會議停滯直至2015年的巴黎會議般。 非洲國家的負面反應有如2009年哥本哈根發展中國家的杯葛 就在第一週會議結束,大會準備提出第一版的最終規則書草案之際,非洲代表Mohamed Nasr卻表示,他代表54個非洲國家,拒絕接受將提出的規則書方案,並要求讓草案重新回到大會來討論。瞬間,規則書的討論似乎又回到了原點。紐西蘭的Climate Home News稱此為「週末的戲碼」(Saturday Drama)[2]。 IPCC報告代表的氣候公約科學基礎遭到弱化威脅 在另一方面,嚴重關切IPCC特別報告將促成去化石燃料的趨勢,進而嚴重影響其利益的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俄羅斯及科威特,則拒絕由馬爾地夫帶頭之島國聯盟所提,將大會對於接...

范建得觀點:當地球面臨氣候危機,台灣能做些什麼?

圖片
范建得觀點:當地球面臨氣候危機,台灣能做些什麼? 刊登於風傳媒 2018.10.20 我們只剩12年去控制氣候浩劫 在今年10月8日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佈眾所矚目的1.5C特別評估報告(Special Report on 1.5C)後,在英國獲得專業媒體新聞獎(British Journalism Awards for Specialist Media)網路平台「碳節略」(Carbon Brief),也在同一天發表了一篇深度的重點分析,文末更提及,英國政府將會針對IPCC這份報告,研提改變其政策法規之對策,甚至將其法定減碳目標,從2050的至少減量以1990年為基線排放量之80%,深化為86-96%,並研擬具體的碳中和時點。同樣身為島國,也同樣是少數將減碳目標入法的台灣,我們該如何看待此項發展? 控溫1.5C將成為落實氣候協定的主軸 「碳節略」指出,早在2015年,聯合國便已透過「結構化的專家對話」(Structured Expert Dialogue; SED),在70位科學家聯名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單純將氣溫控制在不高於工業革命前2C是不夠的,報告認為,雖說相關科學的論述尚不充分,但努力朝向控溫於不高過1.5C仍是必要的,而這也正是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會強調必須在控溫於2C前提下,努力朝向1.5C目標(“…well below 2C” and to “pursue efforts towards 1.5C”.)之由來。至於此次的1.5C報告,也正是配合巴黎協定所揭示之持續努力目標,而這個成果,也將成為後續落實巴黎協定的重要參考,甚至年底在波蘭卡托維茲(Katowice)召開的第24屆氣候公約大會的最重要科學論據。 這個報告的作者群包括來自44個國家的91個科學家或決策者;其中美國7位、德國6位、英國5位。這份報告最終經過3次作者群會議、3份草稿,以及42,000份審查意見才完成。整份報告包括兩大部分:即完整的技術報告和供決策者參考的重點歸納(Sh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這個SPM是10月 8-12日間,在韓國的仁川,經各國政...

范建得觀點:當政府失靈,民間與地方的努力將成為氣候協定的救贖?

圖片
范建得觀點:當政府失靈,民間與地方的努力將成為氣候協定的救贖? 刊登於風傳媒 2018.09.28 市民社會對川普的反擊 最近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針對主權國家外的減碳努力做了相當深入之研究,其中指出,在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權宣佈退出巴黎協定,且最近於9月的曼谷會議中,再次積極強調此事後,由美國前紐約州州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及現任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所帶領,所謂自下而上(bottom up)的努力,也繼美國人先前制衡川普之自主減碳“American Pledge”之後,持續的擴大其影響力。然則,經濟學人在肯定其積極投入之同時卻也質疑,這些欠缺政府公權力背書的付出,是否能真正落實這些許諾的願景。 在經濟學人的報導中,加州州長布朗剛剛在9月10日簽署了,以2045年為期,讓加州這個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加州的經濟表現在去年超越英國)完成碳中和之法案;其中包括了電力公供給的零排碳。 川普帶動了氣候協定的政府集體失靈? 相對於此,經濟學人則很不客氣地指出,目前川普的談判代表仍然積極的參與並干擾會議,甚至拒絕再討論任何援助與因應調適衝擊之必須作為,此外,經濟學人也指出,其他巴黎協定的締約方也好不到哪裡,並舉出雖然迄今各國提交的NDC/INDC,充其量僅能達到升溫不超過攝氏3°C之目標,然則,已經有許多國家罔顧巴黎協定簽署之際,強化減緩績效之承諾,傾向弱化巴黎協定之執行。其實,這種現象也反映在曼谷會議中,經濟學人指出,幾乎沒有較先進的經濟體對於美國的傲慢有任何積極的批評。 很顯然的,國家主權層級政治人物的遲滯,已嚴重影響巴黎協定的推動,也導致聯合國祕書長António Guterres決定在明年召開高峰會議以為因應。 是的,在國家領袖的層級,尤其凡事依賴民意與選票的西方民主社會,當川普大開減碳倒車反而贏得經濟發展與選票,甚至有因此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之可能,而大挖他國牆角時,任何政治領袖是一定要有所回應的。至於發生在美國的川普和布朗矛盾現象,正道盡了當前全世界在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嚴重挑戰下的普遍困境,而這也呈現出另類的政府集體失靈現象。 民意,民意,多少正義假汝之名行之 他們兩位都是訴諸民意(選票)的政治人物,但在加州,其州民一如經濟學人所言,是根深蒂固的環境主義者...

范建得觀點:今年是能否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年——迎向巴黎氣候協定新樂章

圖片
范建得觀點:今年是能否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年——迎向巴黎氣候協定新樂章 刊登於風傳媒 2018.06.17 美國前任(2009-2016)氣候變遷大使及首席談判官Todd Stern在最近的演講中指出,今年將是「全球能否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年」。那麼台灣究應如何面對呢? 今年夏天,台灣多地再傳出破百年高溫紀錄,而值此之際,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也提出了「碳中性、減碳社會的呼籲」並提出許多短中長期的建議,其中最發人深省的部分,應是所提及的「目前大眾普遍對於「碳」無感。因此,最重要的,是在短期需強化社會「減碳」的意願…。」(註1)這個呼籲,對於銜接我國已經初步能在2020 年達標的「國家適當減碳行動方案」(National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 NAMAs)後的深度減碳努力,以及評估如何接續氣候公約所通過生效之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來實踐我國嘗提出的預定減碳貢獻(Intended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INDC),有其關鍵意義。 其實,自巴黎協定生效以來,台灣以2015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與之相映,受到歐美先進國家很大的肯定,也提出了國家預定減碳貢獻,而今,剛剛落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第48屆附屬構工作會議(48th Subordinary Body; SB48)為了完成《規則書》(Rule Book)的最終草案,已將會議展延至9月,而對於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未來而言,這個相當於我國法制之施行細則的《規則書》,將具體描繪出巴黎協定的遵約架構。 許多人或許說,看看美國總統川普的現況,減碳不用急。然則,依據美國環保署的最新統計,及其在2017年受到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高度肯定的減碳成就已顯示(註2),在歐盟主張的道德主義減碳之外,可以藉由自下而上(Bottom Up)及民間自發投入的空間,透過市場導向的再生能源發展,讓美國成為減碳與經濟兼顧的典範。或許正因這種跳脫單純政府主導效益之可期,氣候公約自去年開始規劃,而於今年正式啟動的「塔拉諾拉對話」(Talanoa Dialogue),正在用以補足落實協定所需各方溝通之所需,來追求最大共識。至於在現階段被於各方認為...

走過川普震盪,我們也相信氣候政策能讓臺灣更偉大嗎?

范建得觀點:走過川普震盪,我們也相信氣候政策能讓臺灣更偉大嗎? 刊登於風傳媒,2017.06.18 幾億年來,地球以母親大地之姿,默默孕育出延綿至今的生態,而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迄今仍以對母親大地的掠奪為主,雖然經過反省,我們開始強調永續的理念,然則根植於科技主義的自信,蟄伏於資本主義的市場原則,這種掠奪持續,並已經觸及人類生存的底線,剝奪了後代子孫的存在條件。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正是人類開啓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之工業革命後的人為大規模排碳。經過了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嚴謹論證,以及在1992年的全球公私部門協力,以聯合國為名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正式通過,並成為表彰同年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的最大成就。從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通過以來,舉世焦點均放在減緩(mitigation)排碳的壓力,導致該議定書遲致2005年2月16日才達到一般所謂「不少於55個締約方」、「締約方排碳量達1990年的55%」的雙門檻後生效。然而,直至京都議定書已邁入迄未生效的第二階段,美國卻始終拒不簽署,20年過去了,對於全球寄以厚望的巴黎協定,川普再次說:「No!」 川普Vs.馬克洪 一如預期,川普在6月1日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另一方面,中國與歐洲則聯手提早一天宣布將積極落實巴黎協定目標;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各界撻伐,以及對巴黎協定之未來的檢討。其實,回溯至5月中下旬,UNFCCC於波昂召開的第46屆附屬工作會議(SB46)期間,大幅縮小的而低調的美國代表團(從去年的44人到今年的16人),以及貫穿整個會期的UNFCCC袐書處預算討論(原訂2018年的預算分配為中國7.7%、德國6.2%、日本9.4%、英國4.3%、美國21.4%),幾乎已經確定了美國的退出。 其實,這種場景依稀相似,美國,只不過重複他們在京都議定書通過前後的再一次大國博奕而已。重點是,此刻法國的新生代總統馬克洪(Emmanuel Macron )說...